“蒸发”的钱去哪儿了?再看虚拟金融的“后现代性”
又是被“历史不会重复,但会押韵”灵魂洗礼的一周。
看到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出的惊奇标题:“FTX流动性缺口高达80亿美元”、“SBF净资产一天内“蒸发”93%——从160亿美元降至9.91亿美元”、“红杉资本向FTX投资2.135亿美元,正在减值至零”......简直是14年前的Déjà vu——“2008年3月14日,对冲基金大批离场,抽干贝尔斯登最后一滴血,170亿美金被抽出”、“交易对手的外汇信用额度蒸发一空,各银行纷纷撤出”、“雷曼市值蒸发44亿美元”。
在这种莫名其妙的时刻,我们的脑袋里经常会蹦出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:这些瞬间消失了的钱,都去了哪儿呢?难道真的是蒸发到了空气中?
还是它本来就不在那里?
这就是被泡沫和杠杆扭曲了的商业逻辑——1块钱变成10块钱时亏出去的钱,在10块钱变成1块钱以后,是赚不回来的。(参见《文理两开花》:被通胀扭曲了的商业逻辑 https://www.xiaoyuzhoufm.com/episode/631807974337559012241284 )。
从账本到代码,从web1到web3,整个金融世界变得越来越抽象,在这个后现代化世界里,大部分金融问题和灾难也都由此而来。还记得电影“Margin Call”的结尾吗?交易主管将有毒资产抛售,从账面上抹去后,向CEO请辞,CEO劝其曰:“It's just money. It's made up"(这只是钱,是虚构的)。
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,有更强的不稳定性。因为虚拟资本的价格,并不像实体经济一样遵循价值规律;而是更多取决于这些“符号”的持有者和交易者,对未来的主观预期。这种主观预期又会被市场上的故事影响,更增加了不稳定性。这也就注定了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越来越波动,越来越容易受到故事和人性影响的,极刺激的游乐场。
我们慢慢会发现,后现代抽象艺术和我们所处的金融市场是如此相似。
我在《牧羊人的哲学课》中曾试图从哲学角度思考这个问题。而今天,把文章背景换成加密世界,似乎也完全不违和。
(下文节选自《牧羊人的哲学课》第一章“一个后现代虚拟金融世界:金融市场只是一场虚拟电竞吗?”)
(图片:电影《孖展风暴》(“Margin Call”))
约翰·图尔德: 所以你认为我们今天让一些人破产了?其实这四十年来你每天都再这么做,萨姆。这只是钱,是虚构的,只是一堆上面有图片的纸,这些纸的存在让我们不用为了吃的互相残杀。你什么都没做错。
今天发生的事和以往没什么不一样:1637年、1797年、1819年、1901年、1929年......1987年......上帝,难道搞得还不够砸吗?......1992年、1997年、2000年......每次危机,随便我们怎么叫它,都是同样的事情,一遍又一遍,我们无法控制自己。你和我都无法控制它,无法阻止它,甚至无法让它变慢,或者甚至稍微改变一下。我们只是做出反应。如果做对了,就能赚很多钱;如果弄错了,就会被抛弃在路边。赢家和输家的比例一直是一样的,而且永远都一样。
—— 电影《孖展风暴》(“Margin Call”)片段
这是电影“Margin Call”中的结尾片段。投行所持抵押贷款证券价值暴跌,处于被追缴保证金的崩溃边缘。连夜商议后,管理层的解决方案是:在消息传出前,将有毒资产抛售给毫无戒心的投资者,将毒资产从账面上抹去。事情结束后,交易主管萨姆·罗杰斯(Sam Rogers)向CEO约翰·图尔德(John Tuld)请辞,图尔特老师发表了上述哲理劝辞。
那句“It's just money. It's made up"(这只是钱,是虚构的)也变成了经典。
我们经常在股市暴跌或者金融危机的时候,听到这样的描述:市场瞬间“蒸发”了多少亿。这些钱都去哪儿了呢?真的是蒸发到了空气中?或者也许本来就不应该在那里?难道金融市场上的活动真的只是一场虚拟游戏?
01
首先请大家欣赏一幅艺术作品:
这是杜尚(Marcel Duchamp)的《泉》,创作于1917年。
对,您想的没错,这是一个小便池。但是也不对,它并不是一个小便池。
这幅震惊艺术界的,达达派现代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如下:有一天,杜尚老师去买了一个塑料小便池,然后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——这件名作就完成了。接着就送去展厅直接进行了展出。
如果您碰巧也知道另一幅题为《泉》的名作:安格尔(Ingres)那副代表高尚和古典之美的经典绘画,两相对照,大概就能感觉到这里面似乎有哪里不对?
小便池作品应该有深意,它不仅仅是一个小便池。杜尚老师和他开创的达达主义,现代艺术先驱们所要做的,不是一定要拿小便池来创新;而是想借此对传统文明给一个否定,向世人贯彻“除了绘画和雕刻,艺术还有别种可能”这颠覆之理念。
所以小便池只是一个符号,它背后代表的深意是抽象的。
再来看下面两副作品:《这不是一个烟斗》和《两个神秘之物》。
雷内·马格利特(René Magritte)在自己的抽象作品《两个神秘之物》中,把自己之前的一副作品《这不是一个烟斗》画了进去——它被当成了画中的一幅画,画在了黑板上。而黑板左侧,漂浮着另一个巨大的烟斗。两个烟斗通过自己所代表的符号,把现实撕成了两半:一边是构成了现实的烟斗,一边是幻象的烟斗。
在哲学上,小便池和烟斗,都是一个“Representation”,意思是“一个代表,一个符号”。在这两幅极抽象的作品中,一个符号是另一个符号的符号,一个代表是另一个代表的代表。符号套符号,层层嵌入,整件事情越来越抽象,以至于普通观众,完全难以理解底层到底想表达什么。
把这种符号意义发挥到极致的应该是毕加索老师。他在《拿吉他的女人》中把自己的女朋友“符号化”的完全面目全非——一位美女就这样“符号化”成了一堆支离破碎的几何形和碎纸拼贴。
02
现在,我们把画里的东西置换一下,换成金融市场上的金融产品——您会发现后现代抽象艺术和我们所处的金融市场,两者如此相似。
比如股票,便是一个符号,它并不是在真实世界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个真实存在。它的价格只是一个符号,一种代表,它代表的是一个虚幻的概念,代表企业的未来、现金流、以及未来赚钱的能力。对于科技股,互联网新经济股,它代表的东西更玄幻——代表“市梦率”,代表“未来的梦想”。
再比如一些结构化产品和衍生品,ABS(资产支持证券),MBS(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),CDS(担保债务凭证)——代表的是权益,是权益的风险,是得到带风险的固定收益的权利,是对这种风险的保险。每结构化一次,它代表的符号就更抽象一点。
这就是马克思的虚拟资本(Fictitious Capital)概念——它从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衍生而来。股票、债券,本身都不是一个真实存在,并不具有价值,它们都是符号,代表的是实际资本已经投入生产领域或消费的“过程”。虽然是代表实体经济的“符号”,但它们像抽象艺术品一样,可以买卖,也可以像影子一样滞留在市场上。
抽象符号没什么不好,但问题是这些金融产品或者“符号”,本来是从实体而生,服务于实体经济;而现在,它们的市场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,变成了一个独立存在的游戏场。
实体经济的实现,需要时间和空间,而这些金融产品的持有与交易,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;符号的转移,比真实经济的实现速度快很多,交易的流动性也高很多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,这些金融产品和虚拟资本无纸化、电子化,交易过程更可以在瞬间完成。
金融的本质是融通资金,但是如今的金融市场不仅仅是简单的借贷关系。次贷危机中的MBS、CDO等各种结构化产品和衍生工具,层层嵌套,环环相扣,债券被一层层的打包,分割,再二次、三次、多层切割成几乎任何人都搞不懂的合约;一千万的投资,可以包装成几十个亿的债券——已经让投资者搞不清楚真正的底层,到底是什么。
这就像杜尚、玛格利特和毕加索们的后现代的艺术,符号代表另一个符号,越来越抽象。
这就是我们所处的金融市场,一个越来越抽象,越来越虚拟复杂的后现代行为艺术。
03
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?
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现代的社会中,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是:生活在其中的我们,意识中共享很多的“假设”,这种假设看不见摸不着,平时根本感觉不到,但它们已经深深的植根于你的思想体系里,影响我们的观念,对自己、他人、对社会、商业和金融秩序的理解。
就像一台电脑的默认出厂设置。
前现代社会中,经验很重要。比如工作经验,老师傅的手艺。在现代社会,经验并没有那么重要,抽象规律反而更加重要。我们生活的安全感稳定性,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,不建立在自己的体验和经验之上。而是默认的一套抽象机制,以及相信科学。科学和制度就是真理,它们一定是正确的。
比如,我们坐飞机、高铁,在迪斯尼乐园坐过山车,并不需要真正知道空气动力学和物理学,不需要知道飞机是怎么飞上去的,高铁为什么可以开到声速——虽然不知道,但我们都相信它们的运行原理一定是正确的,因为它们是科学的。科学就是真理。
再比如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”——这句话看不见摸不着,自己也没有体验过,是一个抽象的观念,但却深刻的影响着我们。
还有货币。货币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后现代性概念。人民币钞票可以花,但它只是一张纸。我们默认这张纸有价值,有信用,它可以换东西,但并不去仔细追寻这张纸的背后到底是什么。
政府,央行,美联储,也都是一个个抽象的“权力符号”。这些政府机构,不在于他们的楼有多高,人有多少,领导们是不是三头六臂,七十二变;也不在于货币政策是不是真能起作用,真能够造福于人民,给人民以福祉——这些都不重要,只要他们是政府是央行,就默认有权力。这就是符号的作用。
这一下子就把世界变得很抽象了。它会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:程序的合理性。
我们从小到大都要遵循各种程序——交通规则,学生手册,员工守则,公民义务——我们不仅完全相信,百分百遵守,还在不断地发明各种新的程序规则。比如OKR。我们社会的运转,一切效率,都建在程序规则之上。
结果就是我们不再过问细节,具体的知识不知道也没关系,你相信一定有别人知道,或它一定起作用,是对的,是前提假设,是预装的软件。这就是程序正确,没有人会质疑。
但是,自从量子科学开始挑战传统科学,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应当是正确的东西,都有可能失去作用。
04
那么,当“程序正确,科学真理”失去作用的时候,会发生什么呢?
其实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——它带来的是波动,颠覆,市场巨震,以及社会秩序的重构。
比如上世纪60年代的“上帝已死”运动。
经历了一战、二战、大萧条、法西斯等一系列重大事件,看到“幸福、自由、正义”这些价值观一再受到践踏,西方社会产生深深的失落感:上帝的公义何在?
于是我们就看到了1966年《时代》周刊的那个著名的,最有争议的封面:“上帝死了吗?”
上帝就是一个符号,它代表西方的普遍价值观,权威和信仰。而这个符号一旦瓦解,人们要么放弃上帝,要么放弃现实的世界。找不到出路。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《群魔》中所说:我一辈子只想一件事,上帝折磨了我一辈子。
经济史上的“上帝已死”运动,就是金本位的瓦解。
1944年,四十多个国家聚在一起,在布莱顿森林里重建战后经济体系,把健康的美元挂钩黄金,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。美元从此就成了黄金的“符号”,它就代表黄金。但问题是黄金没有内在价值,它有价值,只是因为人们对觉得它有价值。所以黄金自己就是一个符号,人们让它代表“价值”,代表安全和保险。
美元就是一个符号的符号。它和上帝一样,存在的唯一价值,就是让大家认为它们不是一个符号,是一个真实存在,是一个不可质疑的权威。
直到1973年深陷越战泥潭中的尼克松老师将它与黄金脱钩,美元代表黄金的绝对权威就像“上帝已死”。黄金与美元脱钩,这个世界的货币们都失去了“上帝”一样的锚,从此货币市场便开始了连续不断的波动。
后来,路透开创货币外汇交易电子平台,于是“Currency(货币)”就真的变成了“Current (电流)”,价值变成了波动的信号。再后来,大数据,极速电脑,高频交易纷纷出现。到如今70%以上的交易都是由电脑来完成的算法。整个货币交易世界变得越来越抽象,我们现在大部分金融问题和灾难也都由此而来。
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,有极强的不稳定性。因为虚拟资本的价格,并不像实体经济一样遵循价值规律。而是更多取决于这些符号的持有者和交易者,对未来的主观预期。这种主观预期又会被市场上的故事影响,更增加了不稳定性。这也就注定了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越来越波动,越来越容易受到故事和人性影响的,极刺激的游乐场。
直到下一个轮回的开启。